职场生涯
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职场生涯

职场生涯、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话题的讨论与交流。


    影像“造梦”在路上(组图)

    avatar
    Admin
    Admin


    帖子数 : 642
    注册日期 : 12-03-23

    影像“造梦”在路上(组图) Empty 影像“造梦”在路上(组图)

    帖子  Admin 周二 九月 11, 2012 8:14 am



    表兄弟 马良摄于常州

    马良计划花上半年,去全国55个城市为500位友人拍照。

    大象滑梯上的夫唱妇随。 马良摄于合肥
    街头巷艺
  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
    还记得小时候在照相馆拍过的那些照片吗?在特定的布景中,你仿佛成为戏中的人,在快门按下的那一刻,你好像脱离了日常生活。老照片之所以迷人,是因为透过它,我们捕捉到一种充满朴素的仪式感和戏剧感。如今,有这样一位独立摄影师马良,带着“移动照相馆”,开着卡车,装着道具,翻山越岭,只是为你拍一张独一无二的老照片。
    1
    这不是一次远行
    美国“垮掉的一代”作家杰克·凯鲁亚克在20天的时间里,用一部打字机和一卷120英尺长的打印纸完成了《在路上》。在路上是一种状态。有时,告别安稳,进入一种动荡的生活,这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洗礼,而且很长时间在公路上行驶,势必会让人产生一种对现状的思考。今年,独立摄影师马良从上海松江泗泾的工作室走出来,带着他的移动照相馆,一起去远方造梦。
    1972年出生的马良今年正好40岁,父亲是参与执导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海港》的京剧导演马科,母亲是在《编辑部的故事》中扮演“牛大姐”的话剧演员童正维。12岁时,因为与“神笔马良”相同的名字,他进入上海美院附中学美术。成为独立摄影师之前,他的身份是中国最知名的广告导演之一,在ChannelV风靡一时的《眼保健操,中国制造》便是他的作品。
    从前,马良在自己的工作室创造出一个世界,跟现实世界隔离、疏远。那是“乌托邦”的所在,天马行空,无所不包。32岁那年,马良全新创作的一个老照片风格的系列摄影作品《我的马戏团》、《不可饶恕的孩子》,用夸张的摆拍制造戏剧感。后来发表在网络后激起千层浪,很多人希望他把“照相馆”开到自己的城市去。去年5月,一个“移动照相馆”的计划,在马良的脑中逐渐成形。
    马良曾在自己写的《我的照相馆》一文中表达了对“照相馆”系列创作的初衷。“其实这些年我所有的工作都是在营造一个自己的私人照相馆,用照片谈一些有关记忆的问题。我想描摹的也正是这种摄影的幻觉,能带给人安慰和温暖,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美工师最浪漫的职责所在,为了比不完美的生活仅仅好那么一丁点儿,值得用最绚烂的形式,穷尽所有的力气。”
    或许从那时候开始,马良开始想更靠近生活,感受这个时代的生活以及人,由此产生的某种精神意义让他从工作室走出来。“艺术本身就是一件朴实的事情,不用神圣化,也不用装神弄鬼。艺术如果不能为生活贡献愉悦,那就失去意义了”,马良说,“这不是一次远行,我只是想从一次次别离中,找到回家的力气。”
    2月17日,马良和他的团队开始从苏州出发,计划花上半年,去全国55个城市为500位友人拍照。跟随他们的还有1.8吨重的“移动照相馆”。卡车、服装、玩具、灯光、布景,这是“移动照相馆”的承载。
    2米宽4米长1.8米高的货柜,每一平方厘米的空间都仔细合理运用了,携带5套完整的摄影灯具,2套图片摄影器材,2套数字摄像系统,包括斯坦尼康。15件大道具30件布景布,50套服装及大量小道具,可变换拍摄场景大约50套。还有发电机和各种作业设备。
    有意思的是,里面还有20多件面具、30多顶假发、40多个帽子、头饰,各种胶带、钉子、玩具、灯笼、乐器、绘画工具,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男女儿童服饰,以及相机、灯光和布景等等。“东西会不停变换,一路走一路丢,一路走一路添”,马良说。
    2
    构建“马良的奇幻世界”
    何时在中国出现第一家照相馆已经无从考证,随着各式照相机的普及,拍照摄影已经从原来的严肃艰难变得简单随意,随时随地,自拍、街拍、集体照……一声声“茄子”之后,脸上挂着笑容,但照相的愉悦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了?这是马良一直思考的问题。
    “过去,去照相馆是一件郑重的事,一种仪式。有时我们以为随手可得的事,原本其实来之不易”,马良说。于是他开始建造一座“乌托邦”,用以安放过去、回忆、快乐、幸福。
    被马良戏称“实验品”的6幅《我的照相馆》作品的成功,为这次穿越中国的行动奠定了基础,不少人迷上这种具有实验性质的概念摄影风格。红色的帷幕、趣味的道具、复旧夸张的服装正是“马良奇幻世界”的通行证,那些熟悉马良的人通过各种方式希望能成为这世界的一分子。
    “刚开始,我只是想为我那些朋友拍照,这是我创作的一次行动。这样的经历不多,可能一辈子就这么一回”,马良说。走了几个城市,他觉得旅程变得可爱起来。“报名的人越来越多,我也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,有一些我觉得必须拍下来。结婚十年的夫妻、恋人、分手的纪念等等……都非常有意思。我和我的团队以及被拍者得到了一种愉悦” 。而愉悦恰恰是他所认为的摄影的最终落脚点。
    有一张照片,合肥的一对结婚十年的夫妻,站在一头大象上。丈夫穿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蓝白海军风衬衫,弹着吉他;妻子拉着受风琴。照相的背景是八九十年代流行的红色帷幕,整张照片充满浓浓的怀旧味道,仿佛“穿越”到两人相恋的纯真年代。
    马良后来在微博上说,当时这个丈夫随手弹起吉他,轻声唱起老情歌。整个现场一片寂静,所有人都被感动了。他希望在2012年,那些人记得有个胖子曾走进他们的生活,跟他们分享过回忆与幸福。
    还有一张黑白婚纱照,一下子让人回到民国时期。低矮的白墙大门旁边上灯笼高悬着,花盆摆在左下角,蔓延看不见的张力。因为女主角的未婚夫因故没有到,所以代替者带着一个马头,令照片瞬间产生一种“奇幻”的戏剧感和趣味感。
    3
    “热情的蠢货”继续在路上
    “在我看来,这无情世界,因为有热情的蠢货,才有些浪漫”,这是马良写在微博上的一句话。或许成为马良这次出发的动力来源。
    如今,马良走过六个城市,也出现了很多他想象之外的状况,比如,报名的人数激增,因为工作量大,比原计划他在每个城市至少多待两天,另一方面,他收获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多。他在旅程中,和陌生人相遇,了解,给他们拍出一张独一无二的照片、每个拿到照片的人脸上都有幸福的笑容……
    马良告诉记者,他每天大概要拍十到十二组的照相,光是拍摄就要花十二个小时,还不算搭景的时间。“坦白说,挺辛苦的,比我预计的要辛苦得多”。
    一名叫“保龄猪”的网友在进入移动照相馆的拍摄地时在微博上写下自己的感受,“一进入拍摄现场,我首先感到的是颇为内疚。简陋的毛坯房,一个电加热取暖器将就烘烤着几十个体表寒冷内心火热的年轻人,当然,我们夫妻俩算是勉强蹭在这个年轻的群体里。我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摄影师竟然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创作。”
    其实困难远不止此,但对于在路上的马良来说,他依然就把“疯狂”进行到底。“疯狂只是属于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挑战”,马良觉得整个过程是丰富的,一些来拍照的人们会请他们吃饭,送他们礼物,他和他的团队以及被拍者之间有一种默契。
    与此同时,马良此行还会拍摄一部纪录片,记录旅程中的酸甜苦辣。“人生本就是一场旅行,通过穿越成长的困惑不断成长,肯定有很多事情在状况之外,会有快感,会有疲惫,再重新回归。”
    马良认为,艺术的终极目的就是安抚,是给予观众某种幸福感,这是他一直坚持的观点。“移动照相馆”正是传播这种幸福感的一种方式,马良身体力行在接受着艺术和生活的双重检阅。
    如果进度赶得上,马良和他的移动照相馆将在四月来到深圳,你有兴趣去吗?
    延伸阅读
    中国照相馆的历史
    说起中国照相馆的来历,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。1937年江苏武进人吴建屏到上海滩闯世界,在当时的上海静安寺开了一家照相馆,取名中国照相。1939年上海沪光电影院首映由陈云裳和梅熹主演的《木兰从军》,吴建屏和电影院联手加工、印制了5万张陈云裳不同姿态的照片,买一张影票送一张明星照片,在当时的“十里洋场”轰动一时,上海人由此记住了“中国照相馆”。
    国外的移动照相馆介绍
    Mobile studio in Australia
    这是一个小团队,来自澳大利亚和西雅图的6个不同学科的艺术家在澳大利亚街头拍一些有艺术性的照片。这个行程从悉尼墨尔本。召集澳大利亚当地的艺术家一起组队。
    链接地址:http//mobilestudio.org/
    Lussier Studios Photography
    此工作室致力于高质量的摄影,同时也提供便利的Mobile studio。
    链接地址:http//lussierstudios.com/
    (实习生 韩诗梦 整理)
    作者:韩诗梦来源实习生)[转载][转载]搜狐家居微访谈第128期:你不可不看的儿童房风水

      目前的日期/时间是周五 四月 19, 2024 4:59 p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