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场生涯
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职场生涯

职场生涯、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话题的讨论与交流。


    2008年12月14日

    avatar
    Admin
    Admin


    帖子数 : 642
    注册日期 : 12-03-23

    2008年12月14日 Empty 2008年12月14日

    帖子  Admin 周五 四月 06, 2012 10:55 pm



    break:break-all">古老的赤岗塔后面便是在建中的广州新电视塔。

    break:break-all">琶洲塔塔身上镶嵌着的佛像。

    break:break-all">琶洲塔塔基的托塔力士酷似当时的洋人。

    break:break-all">赤岗塔上的悬铃声回荡在羊城数百年。

    break:break-all">赤岗塔内部富有图案美感的阶梯。
    关于广州,昔日有一句诗:“白云越秀翠城邑,三塔三关锁珠江”。三塔,指的是莲花、琶洲和赤岗三塔。
    一物从来有一身,一身还有一乾坤。在古人看来,珠江三塔,构成了广州古城缜密而完整的风水格局,地灵人杰,端赖于此。古人常把广州看作一艘帆船,而这三座塔,便是船上的三支桅杆。
    风水之说犹不足信。然而,这三座雄踞珠江的古塔,近四百年来,确实曾是这座城市的标记之一。它巍然耸立,直冲云霄,是船舶从水路进入广州城的航标。它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,浮海而来的外国船员,看到这三座塔,便知到达这个南国都会。
    古塔巍巍,阅尽沧桑。如今,古塔旁,山冈外,崇楼广宇林立,如一幅连绵不绝的巨画,横亘南天。更宏伟的高层建筑,逐渐取代古塔,成为都市新地标。然而,纵然岁月逐渐模糊昔日容颜,珠江三古塔依然是羊城亮丽的风景,在它们身上,沉淀着这座城市古老而深沉的记忆……
    策划:赵洁
    撰文:梁婵
    摄影:王维宣
    前世记忆
    巍巍高塔固“地脉”
    从佛塔到风水塔
    广东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、研究员陈泽泓,对广东古塔曾进行专门研究。他介绍,塔并非自古有之,而是一种舶来建筑类型,它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息息相关。
    塔,原是专用于保存埋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“舍利”的建筑物。塔在梵文是坟冢的意思。当塔传到中国时,人们原是将其名音译为“浮图”或“浮屠”。到了东晋,人们造出一个形声字“塔”,来表示这种掩藏佛舍利的土冢,以后便成为这类建筑物的称呼。
    早期佛教传播的常用手段之一,便是借助于扩散佛舍利。而佛塔一旦与佛舍利有关,就有了名气和地位。在岭南,最早有确切文字记述的佛塔,是位于如今六榕花塔位置上的宝庄严塔。它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有遗迹可考的最早佛塔之一,初唐大诗人王勃曾登此塔,并做《宝庄严寺舍利塔记》。
    然而,随着佛教在我国生根发芽,塔的信仰内涵不断中国化。到了明代,风水之学大盛,许多地方建塔的功能也转向了讲风水。在广东,明清时期建的塔当中,风水塔占了十有八九。
    陈泽泓认为,这种转变与岭南社会的变化有密切关系。“明代以来,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已大不如前。另一方面,科举极盛,贸易繁荣,出现了兴文经商改变社会地位的社会环境和条件。重实际而不重来世的岭南人,为祈求文运财运,笃信风水而不专一信佛,这种心态也体现在建塔功能的转变上,甚至将原来的佛塔改头换面,变为风水塔。”他说。
    在这种浓厚风气之下,为省城广州“壮景观,固‘地脉’”的珠江三塔应运而生。
    南粤气势“完且固”
    在古代风水学看来,广州古城背靠白云山,位于东、西、北江交汇之处,山环水抱,是藏风聚气的一块宝地。
    但其地理形势有不足之处。清初学者屈大均在《广东新语》对此有详细描述:“形家者以为中原气力至岭南而薄,岭南地最卑下,乃山水大尽之处。其东水口空虚,灵气不属,法宜以人力补之,补之莫如塔。”
    就广州的珠江河段来说,白鹅潭一带是入水口,为天门;琶洲一带是出水口,为地户。所谓“东水口空虚、灵气不属”,是指珠江水的出口地势低平,两岸没有高山夹水而行,“关锁”水口,会造成“生气外泄”,使广州城的形势不够完固。因此,应在江边造景使地理形势获得平衡,而最好的方式,便是建塔。
    于是,在广州城东南方,“以赤岗巽方而塔其上,觚棱峻起,凡九级,特立江干,以为人文之英锷”。是为广州第一个“水口塔”——赤岗塔。
    在赤岗塔东面“二十五里有琶洲,当二水中,势逆而亦面巽。有二山连缀,穹然若魁父之丘。其内一山,石冢高平,于是又塔其上”,是为广州第二个“水口塔”——琶洲塔。两塔成为“越之东门”。
    再沿珠江向东行,到了番禺莲花山,又建一塔“以束海口”, 使山水“回顾有情,势力逾重”。是为广州第三个“水口塔”——莲花塔。
    古人深信,“吾粤列郡,以会城(广州)为冠冕。会郡壮,则全粤并壮,理势固然”。三座气势恢弘的高塔,巍然矗立在珠江边,人们对此很满意,认为自此“全粤扶舆之气乃完且固”。
    今生风景
    新中轴线上的景观
    赤岗塔:悬铃回响数百年
    地铁三号线有一个站,叫赤岗塔站。从地铁站出来后,在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中穿梭,在一个大型楼盘售楼部旁边,可以找到这座古塔的入口。
    赤岗塔所在的小山冈绿树葱茏,此刻却看不到一个游人。渐行渐近,古塔的雄伟英姿展现在眼前:这是一座楼阁式砖塔,九层高,呈八角形,约高50米。历经时光洗礼,塔身的佛龛上,早已没有神像,只是在檐角还悬挂着锈迹斑斑的钟形铜铃,一阵风吹过,发出悦耳的“叮叮”声。正是这种声音,曾在羊城数百年无数个日日夜夜回荡。
    而它的北面不远处,便是正在紧张施工的广州新电视塔。古塔、新电视塔、绿油油的草地,连同周围崭新的高楼,和谐交融在一起,成为广州新中轴线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。
    不久的将来,这里将变得很不一样。今年年底,围绕赤岗塔,这里将建起一个赤岗塔公园。政府会斥资一亿多元,对这里进行改造。工程竣工时间初定为明年5月。届时,赤岗塔紧邻未来领事馆区,现代与传统交融,外国与本土建筑高低错落,交相辉映,又将是怎样一番迷人景致?
    琶洲塔:寂寞的剪影
    从赤岗塔出来,沿新港路向东行进,不用多久便可以看到琶洲塔。它的不远处,便是宏伟的琶洲国际会展中心,与那里川流不息的人流车流相比,位于小山冈上的琶洲塔显得低调而沉默,斜阳洒落在绿树掩映的塔身上,形成一个寂寞的剪影。
    小山冈一侧,有一条小路蜿蜒通向古塔。拾级而上,叩开厚重的铁门,琶洲塔出现在眼前。它与赤岗塔的形制差不多,但神龛中的神像,塔基石缝里长出的绒绒小草,却似乎在告诉我们,它有着更沧桑的一面。
    琶洲塔昔日有着与现在迥然不同的风光。琶洲古称琵琶洲,是一个长约8.5千米、宽约1千米的小岛,四面被滔滔江水环绕,与北岸相隔达两三千米之遥,万顷烟波。作为一个江心洲,在明清时,琶洲是流经广州出海的珠江水道的咽喉,洲下是天然避风港,波涛不惊。自从建起琵琶塔后,游人路过这里,或在这里停留,都可以看见琶洲塔巍然立于江心洲中,犹如中流砥柱一般,所以便称它为“琶洲砥柱”。“琶洲砥柱”被评为清代的羊城八景之一。
    如今,琶洲塔已被陆地包围,远离珠江数百米,关于“琶洲砥柱”的美景,只能成为羊城的一段美丽记忆。
    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,琶洲塔曾在十多年前有过一次重修,神像就是那时装上去的,但由于古塔毕竟是有数百年历史了,如今正在进行维护修整,但由于各种原因,进展缓慢。
    古塔沧桑,何时才能重焕生机?
    莲花塔:“华表”风采今犹在
    莲花塔远离广州城区,如今仍雄踞狮子洋畔番禺莲花山北主峰顶上。虽然历经数百年,登塔放目,仍能感受抱拥天地的豪情:浩浩大江,仿佛从脚下汹涌而过;浩瀚狮子洋,拥雾翻波,鳞鸿杳绝。
    这里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,莲花塔本叫[url=http://www.eshow33.com>文昌塔销售站www.eshow33.com>,因莲花山多产砺石,山的东面还有一狮子形的巨岩石,因此又叫石砺塔或狮子塔。“莲花塔位于制高点上,船舶在方圆数十里都遥遥可见,直到如今,渔民、船员都还会把它作为入江口航标。”
    莲花塔建成后,皇帝曾下达“准烂不准倒”的圣旨,对它进行保护。但由于它位于出海要塞,在抗战期间曾遭到炮火袭击。当时,日军入侵虎门,看到塔下有城墙,就用炮火进行狂轰滥炸,二、三、四、七层东南面的塔身被炸毁,塔顶坍塌。所幸的是,莲花塔仍顽强地屹立。上个世纪80年代,在港澳热心人士的帮助下,莲花塔进行了全面重修,如今成为莲花山上一道胜景。
    莲花塔在当地人心中具有神秘而崇高的位置。以前邻近村民家中有孩子去读书,一定会自备香烛到莲花塔祭拜,以祈求孩子学业进步,日后仕途畅通,飞黄腾达。
    专家视点
   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遗迹
    珠江三塔的兴建,集中在明代万历十四年(1586年)至天启年间(1621~1627年),其间相隔不过40来年。
    陈泽泓认为,之所以集中在这个时期,一方面可以看到当时建塔风气之鼎盛,另一方面反映出当时明代政府的雄厚财力,事实上,到了清代,便不再兴建这样雄伟高大的塔了。这三座古塔的发起人,都是朝廷的高官要员或当地具有影响力的人士,他们倡议建起这三座塔,表面上祈求文运,但在明清时期客观上起到航标的作用,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迹之一。
    羊城自古是繁华商埠,舟舸穿梭往来,货如轮转,清代更是一口通商,海上贸易十分活跃。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:自北方南下的船舶和远涉重洋的海外商船,在浩瀚的海洋中颠簸多时,船上的水手或归家游子都不免困倦,突然间,迷蒙的雾气中,远方一座直插云霄的雄伟高塔,出现在地平线,人们马上兴奋地欢呼起来。这便是三塔之一:莲花塔,看见它,便意味着他们已来到南国都会广州。
    船舶绕过莲花塔,沿着珠江口进入广州珠江河道。河汊密布,江水滔滔,河面宽阔,水手们却不再担心迷失方向。江边另外两座高塔:琶洲塔和赤岗塔,依次为船舶指明航行的方向。
    在古人眼中,珠江三塔有着特殊意义。如果说羊城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大帆船,那么雄踞珠江的三塔,则象征着帆船上三支桅杆,预示着广东风调雨顺,万事如意。“这个象征,正是广州海上交通发达,广州人商业意识浓厚的体现,也可以说是海洋文化的一种表现。”陈泽泓说。
    古塔谜影
   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,塔是超高层建筑,建造极不容易,造塔是一地之盛事,必然要集当地建筑技术之大成,无论设计、选材、施工,都是精心而为,珠江三座古塔一开始就显示出非凡的建筑水平,其建筑技巧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。陈泽泓为我们解开三座古塔建筑之谜。
    疑问一:
    缘何数百年屹立不倒?
    岭南地区气候炎热、潮湿多雨,加上洪水、台风、地震、雷击和人为损毁,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难以久存,越是年代久远的建筑存留得越稀少。三座古塔为何能保存至今?
    陈泽泓研究员认为,历代不断维修是古塔永固的重要原因,但赤岗塔和琶洲塔还得益于一种特殊的塔结构:穿壁绕平座式。
    这在砖塔中是坚固度最好的结构。早期古塔采用的结构是空筒式,后来逐渐改进,有的在塔内贴壁盘旋而上,有的在塔心柱内开辟登塔阶梯,而最为复杂而连接最坚固的则是穿壁绕平座式。所谓穿壁绕平座式,就是进入塔室之后,要再登上一层,必须从塔外平座绕入外壁开口,穿过壁间的楼梯,进入上层的塔心室,然后又穿过另一侧的塔壁,达到上一层的塔外平座,如此反复向上攀登。攀登这种塔有如入迷宫的感觉,使登塔的人时时要顾及方向。然而,正是这种结构使古塔塔身、楼板、平座有立体的连接,能够较好地经受岭南地区风雨侵蚀的气候条件的考验。这种塔式在广东比较多,但在全国其他地方却极为少见。
    此外,这几座古塔塔基用的是石头,塔就更加坚固。并且,为适应岭南气候环境,工匠采用特殊的建筑材料,使得塔身外立面久经日晒雨淋而不褪色,令人啧啧称奇。
    疑问二:
    为何洋人来托塔?
    在赤岗塔、琶洲塔塔基的八个角,都镶着一个石刻托塔力士。它们高约0.5米,跪在那里,头顶着塔,双手或单手托着塔,形态各异,栩栩如生。而最为有趣的是,这些力士竟然酷似中世纪晚期穿着对襟衫的西方人。数百年前的古塔,为什么要陌生的洋人来托塔?
    这至今仍是一个谜。有人说,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洋人有敌视情绪,让他们托搭,一来是对他们的惩罚,二来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。陈泽泓则认为,这种看法有一个问题:如果在百姓眼中,西方人像妖魔一样可恶,但托塔是何其重要,妖魔怎么能担负这样的重任?当时广州中外交流活跃,外国人身材高大,而且来自远方,显得神秘,这可能是人们以洋人做力士的原因。
    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,但无论如何,它反映出造塔者的良苦用心,也从侧面反映当时广州与国外的交流的频繁,是广州研究明代石雕与广州海外贸易的重要实物资料。
    疑问三:
    塔基为何有八卦图案?
    珠江三塔,脱胎于木构佛塔样式,在不少地方仍保留佛塔的特色,例如,在塔心室和塔身上,都供奉或镶嵌着形态各异的佛像等等。但在琶洲塔的塔基上,可以看到石刻八卦图案,虽然历经数百年,但形态清晰可辨。
    对此,陈泽泓解释,岭南宗教文化具有兼容性,在不少寺、塔上显示出儒、道、释共存的迹象,琶洲塔上的八卦图案正是这种体现。事实上,当年,在琶洲塔两旁还建有海鳌寺、北帝宫,据说香火十分旺盛。海鳌寺是用以祭祀传说中建塔有功的大海龟,而北帝则是一个具有道教色彩的人物,因其位居北极而掌管南溟,人们为他建造宫殿是希望他可以镇海洋。佛教与道教如此了无痕迹地交融在一起,是一个有趣的现象。
    “珠江三塔是岭南建筑的宝贵遗产,其兴建的年代:明代中后期,正是岭南文化走向成熟的时期,因此,从这三座塔可以看到数百年前岭南文化的种种特征。”陈泽泓说。
    小辞典
    莲花塔:
    琶洲塔:赤岗塔:
    ●建造时间:1586年(明万历十四年)。
    ●倡建者:举人刘如性、李惟风、陈奎聚等。
    ●经过:据乾隆年间《番禺县志》记载,当年莲花山采石场屡禁屡开,禁而不止,南海监生庞端业等人招商开采,后期更引入英国机械进行操作。这种滥开滥采,引起周边群众强烈不满。正巧境内瘟疫流行,百姓遭殃,民间认为这是由于采石无度,伤及地脉,邪气上升所至。当地举人刘如性、李惟风、陈奎聚等,便联名呈督府藩司,要求勒碑封禁采石,并倡议建莲花塔,以镇压邪气,消除灾难。莲花塔由此而来。该塔雄踞珠江口岸,外来船舶以此为航标,因此又有“省会华表”之称。
    琶洲塔:
    ●建造时间:1597年(明万历二十五年)奠基,三年后落成。
    ●倡建者:曾任明代光禄勋丞的南海绅士王学曾等人。
    ●经过:主持建塔工程的是有名的工匠龚坤。这座塔又叫海鳌塔,有人说是由于这一带常有海鳌出游,光如白日。但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是,这座塔建至第七层时,建一层倒一层,众人正束手无策之际,从海边走来一个老翁授以妙法,终于建成。塔成之日,有一群鳌鱼游来,似是庆贺高塔建成,大家认定是得到鳌鱼仙的帮助,于是取名海鳌塔。
    赤岗塔:
    ●建造时间:始于1619年(明万历四十七年),工程未及半,因费用不足而被迫停顿,至明天启年间续建而成。
    ●倡建者:朝廷要员王命璇,续建时由尚书李侍问接手。
    ●经过:塔基是建在一座红砂岩的小山冈上,由于附近土地也是赤红色一片,所以此地称“赤岗”,而塔便称“赤岗塔”。古塔四周原处珠江河水中,后被淤填为农田和鱼塘,明、清时已形成村落,因此塔雄伟高耸,与东邻琶洲塔相呼应。大师开光 5寸综合 招财通胜风水 罗盘仪/罗经 指南针 镇宅辟邪

      目前的日期/时间是周二 五月 07, 2024 1:37 am